部门简介
他山之石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为:部门首页 > 他山之石 >

本科生能力培养途径

本站来源:本文作者:乐 娟 任正德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发布时间:2015-06-17 点击量:

本文作者:乐 娟 任正德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大批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第一,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二,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对于其个人意志品质的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挑战权威、挑战自我,积极进取以及注重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其最终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是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教育、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培养、输送的人才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及水平是有最大说服力的。学生科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科研。因此,如重庆科技学院这种有悠久办学历史,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的院校,但升本不久,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还有较大不足,探索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成了必要且重要的工作,相比于重点院校更显迫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中国高等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重教学、轻科研,特别是专科院校,更是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空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谈不上主动有效的科学研究,毕业设计(论文)普遍存在基本科学研究能力欠缺的问题。在一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仍没能充分发挥,个别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大包大揽,代替学生完成整个过程。
      (二)制度有待完善,实施缺乏力度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也推出了导师制、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等措施,但真正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投入产出比,在搭建学生科研平台方面的人力、设备等投入还不够。科研训练缺乏施展空间,实验室条件不够完善,有些实验不能顺利进行,实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许多普通高校都实行了导师制,但因为导师人数过少,基本上是一个行政班(40人左右)配备一名导师,致使指导方式主要为集体指导,师生个别交流少,欠缺互动,科研指导有流于形式之嫌。因为导师的选聘是由学院根据个人自荐或推荐来确定名单,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对导师只有被动接受,以致部分学生会因研究兴趣不同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三)缺乏激励机制,学生科研热情不高目前的激励机制重视获奖成果,对于完成了整套训练计划但没有获奖的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激励措施,致使部分学生参加科研的功利性太强,一旦遇到困难就失去完成项目的信心和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投入的时间多、精力多,即使没有获奖,也引导着学生完成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报告等一系列科研环节,其发挥的作用也应受到重视和鼓励,从而稳定人才培养队伍。
      二、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导师制,引导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导师制是15世纪初期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首创的,其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相继采用。中国的导师制长期以来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本科生主要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浙江大学于2000年初开始在本科生阶段推行导师制。重庆科技学院则于2008年制订出《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导师制办法》,并开始实施于2008级。该办法所指的导师是指本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专兼职辅导员职责不同,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从专业、学业角度指导学生学习,担任学生专业、学业、就业上的学习顾问,侧重于学术指导和引导。同时,也负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导师的工作职责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原则上应参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专业实习的辅导、指导工作”。鉴于之前导师制存在的不足,本文认为导师制应实行双向选择,类似于挂牌选课的方式,从学生大二开始,由学院公布符合导师资格的教师名单,并公示个人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拟指导学生人数、条件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从公示的教师名单中选择,向导师提出申请,最后由导师确定并报学院。所以选择大二才开始确定导师,是因为大一的学生接触专业知识较少,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大二确定导师后,导师要完成对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几种基本能力的训练。例如,指导学生查阅、收集、整理资料,定期给学生指定参考书或专业领域内较新颖的国内外文献,组织学生撰写读书报告,交流读书心得,了解学术动态、进展等。大三阶段,导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试着让学生独立完成科研的某个环节,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系统技能和科学素养的严格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大四阶段,导师一方面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撰写;另一方面,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扩大视野,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为考研或就业做充分准备。
      (二)利用创新平台,加强科研能力训练学校在2010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促进相应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协作精神、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有:赛课计划、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研究训练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等。自2006年开始,学校实施大学生科技研究训练计划和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至今已完成了5届。通过这个平台,部分成绩优良的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立项、项目答辩、评审、实施、撰写研究论文、结题验收这一全套的科研训练过程,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校相关部门加强训练计划过程监控,通过中期检查、年度检查、评审答辩来督促学生参与科技活动。部分学院对参加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不管是否获奖,在学生奖学金、教师职称、优秀个人等评定时均作加分处理;凡立项成功的项目组,除学校给予的经费外,部分学院会再追加配套经费,以尽量保障训练计划的实施。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为例,不但做到以上方面,还自设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参与学校项目申报但落选的项目组纳入院内评审,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训练计划中来。
      (三)设置科研助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每所高校都对贫困生有一定的扶助政策,其中最普遍的措施就是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所有的勤工助学岗位均由学校各部门提供,由学工部统筹安排。这些岗位都是在各部门协助工作人员处理一些办公室杂务等,因所学有限,薪酬也并不高,致使这些岗位对于贫困生来说如同鸡肋。另一方面,教师在做科研项目时常常需要助手协助完成,有些教师会从自己所教的学生中选择,给予一定报酬。但这往往会因为学生个人安排或者兴趣转移导致人员不稳定,甚至影响项目进行等。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去年开始设置科研助理岗位,由教师向院学生办提出用人申请,学生办再从院内符合条件的学生中选拔推荐,教师通过考查后予以确定。科研助理除了学院支付一定的劳酬外,教师还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根据学生表现给予奖励。科研助理岗的招聘不仅限于贫困生,只要是有科研热情、表现优秀的学生都可加入到这个队伍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有一定的经济保障,与教师结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有更多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与此同时,教师的科研助理队伍稳定,对于科研项目的顺畅开展也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四)制定激励措施,促进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奖励制度,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优秀学生、指导教师、分别给予奖励,使从事科研工作的师生都既有目标又有压力,努力完成科研项目。把科研纳入更多范围的考评系统,使之成为常态性的工作。通过奖惩措施,强化科研管理。对教师,除了毕业设计指导计算工作量以外,对担任导师、指导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等均计算工作量和科研业绩,纳入年终考核,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在评比职称、推选先进、评聘学术骨干等方面均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对学生,设立科研学分,发表科研论文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可以替代部份专业选修学分;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科研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奖学金评比、毕业分配、免试推荐研究生、国外留学交换生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给予一定奖励,对参加市级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配套资助经费;对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提供差旅费等资助。提供成果展示机会和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师生荣誉激励。这里所说的荣誉不仅指评比获奖,更多的是对参与科研工作的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鼓励及肯定。这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如校园科研网、科研群,方便师生沟通交流,及时公布师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以及成果展示,从而满足人更高的精神需求———价值体现。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对学生科研成果进行评比和表彰,组织举办各类科研竞赛、科研论坛等活动,激励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三、结语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和学生同等重要,培养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又提高了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实现了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版权所有] 河北传媒学院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兴安大街109号 [邮编]051430
办公电话:0311-68017419
冀ICP备11024535号-1 本站由【蓝点网络】设计制作